「蛙蛙世界數位學院」自97年度起開始辦理志工班、一般民眾班、教師班,將蛙蛙世界學習網站各項資源形成有系統的教材,在不受時空侷限情形下,推廣蛙類生態保育知識,培訓全民認識蛙類,推動蛙類生態之環境教育,各項課程均受到學員極高評價及迴響,因此本年度藉由辦理「2012年兩棲類調查志工班數位基礎課程」,持續培訓兩棲類調查志工以參與國內生態環境監測。
一、課程設計與開發
兩棲類志工培訓課程係採用ADDIE 教學系統設計模式及PBL專題導向學習模式發展,為使培訓課程達到更大效益,於2011年10月至12月起將已辦理三年的兩棲類志工班基礎課程進行分析與評鑑,繼而進行課程修正、再設計及開發,規劃並擬定基礎班及進階班各階段課程之能力指標,而形成「2012年兩棲類調查志工班數位基礎課程」。
「2012年兩棲類調查志工班數位基礎課程」分為五項主題:兩棲類生態與保育、台灣兩棲類野外辨識、蛙類野外調查方法、保育行動、實體課程(表1),於2012年1月邀請6位兩棲類專家學者及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組長進行專家審查,依照專家審查結果進行相關討論與修改,於2012年2-4月邀請各課程講師重新錄製數位課程教材,共計完成11則教學影片。
二、課程建置與教學內容
2012年3月起於蛙蛙世界數位學院志工班中建置本課程,課程本體除了課程公告區、五項課程主題外,特別設置「作業專區」。「作業專區」為將課後作業、論壇發表、賞蛙情報網發表統一於同一區塊中,此項構想乃為參考各年度學員進行時,因作業設置於各主題中常有內容複雜而疏漏的狀況,同時本課程作業為融合各主題內容,於多數課程均完成後進行,才會具有融會貫通的具體想法。
本課程在數位課程部分,所建置的教學內容:12則教學影片、1則上課說明影片、8則課程公告文件、3份問卷、3則線上評量、1項蛙類辨識模擬遊戲、18項知識補給站、2份課後作業、2項論壇發表主題、台灣賞蛙情報網競賽,共計51個上課資源,除了2則知識補給站外,其餘上課內容均為本研究團隊多年來所開發的教學資源、志工團隊保育行動之案例記錄等。此外特別請課務管理員錄製「上課說明影片」,請學員在上課前務必先觀看,以讓學員更清楚上課的流程、注意事項及成績審查等上課細節。
此外,為了推廣本年度所開發完成的台灣兩棲類影像庫、台灣賞蛙情報網,在本課程中首度辦理台灣賞蛙情報網競賽活動,鼓勵學員多嘗試野外賞蛙活動、拍攝及記錄蛙類生態,並將影像發表於台灣兩棲類影像庫、將賞蛙情報或心得發表於台灣賞蛙情報網,藉此增加志工使用的習慣,也同步記錄全台各地此季節的蛙類生態。
三、課程實施
數位課程內容為兩棲類生態與保育、台灣兩棲類野外辨識、蛙類野外調查方法、保育行動四項主題,進行方式為開課後,全部課程均同步開放,24小時隨時可以進行課程,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同時提供本班課程表給予學員修課順序、時間之建議,沒有擋修機制,學員可以依照個人狀況調整修課進度,而課務管理員會依照每主題課程時間給予課程提醒,除了實體課程審查有限制期限外,只要開課期程內完成必修的內容即可。
為使參與學員在線上課程中即對於本研究團隊有熟悉度,增加學員的向心力,課程中邀請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北中南東四個分隊的大隊長擔任輔導員,協助課程建置檢核及課程中對學員的輔導、關心。
為促進課務管理員與學員有效地互動交流,討論區中設置了公佈欄及課程討論區。公佈欄由課務管理員、輔導員所發佈的,主題包括課程注意事項、公告及回應區、輔導員的關心等,共計發佈19個主題。課程討論區為首次嘗試使用的互動方式,學員可以自行發佈主題,與全部的課程參與者進行討論,學員發表主題很多元,互動也很熱絡,包括課程進行問題、學習歷程問題、蛙類學習困難、蛙類辨識、賞蛙心得分享等,共計發佈57個討論主題。
實體課程於6月2日在新北市阿里磅生態農場進行,包括野外模擬調查、蛙寶大作戰-GPS應用、學長來分享、夜間野外觀察等,實際操作各項野外調查器材、撰寫調查記錄表及野外夜間觀察。參加的學員需要在5/13前完成第一、二主題課程中必修項目,原訂錄取50名學員,通過審查標準的學員有63名,實際參加有51名,是歷年課程中參加實體課程人數最多的。
課後作業部分,有62人完成環環相扣的蛙蛙世界命運網、64人完成我的青蛙圖鑑,其作業內容均不錯,由講師批改後選擇環環相扣的蛙蛙世界命運網16篇、我的青蛙圖鑑23篇等優秀作品,將建置在蛙蛙世界學習網作為教案分享。
四、課程統計
本課程開課時間為2012年4月16日至6月3日,於3月11日至4月15日進行宣傳及招生,本年度招生時間較以往為短,但仍然相當踴躍,共計169人報名,到課人數為154人,到課率為91%,為辦理志工培訓課程四年以來,到課率最高的一班。
分析報名學員各項資料,學員男性、女性人數分別為78人(46.2%)、91人(53.8%),以女性居多;原有團隊志工成員為16人、非團隊志工153人(90.5);學員居住地分別為北區有102人(60.4%)、中區有20人(11.8%)、南區有36人(21.3%)、東區有11人(6.5%),以北區人數最多;職業別以教職員74人(43.8%)最多,其次是學生28人(16.6%,其中大學生有14人)、待業及家管有21人(12.4%),其他職業包括NGO組織、資訊業、公務員、商業、法務等,顯示可以增進蛙類專業知識為主的線上課程對教師、學生具有吸引力,但對於其他愛好生態的民眾而言仍相當願意花時間參加訓練課程,以獲得相關生態知識。
整體課程完成後,經過統計有76人完成數位課程(15小時)、51人完成實體課程(5小時),共有51人完成20小時所有課程內容:線上課程(觀看教學錄影帶、課後作業、線上評量、論壇發表)、實體課程,將可獲得通過本課程研習證書,未來可參與各縣市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調查實習,更可以自組志工團隊。
課程結束後,共有71名學員填寫本課程滿意度問卷,結果顯示92.96%以上的學員認為本課程整體規劃設計可提供有系統的學習,92.95%的學員均認為採取混成課程(數位課程加上野外實體課程)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習到各種蛙類知識。92.96%
對於本課程所進行的線上學習教材內容滿意。90.14%學員覺得透過課程規劃連結很容易地認識蛙蛙世界學習網的各項資源。90.14%我覺得課程內容的規劃設計(包含觀看教學影片、知識補給站、課後作業、線上評量、論壇發表),很適合自己。98.59%覺得此門課網路教學呈現方式,讓他們對蛙類相關領域的探究很有幫助。以上與歷年志工培訓課程的課程滿意程度大致相同。
值得討論的是滿意度偏低的是課業方面,只有54.94%覺得所進行的「課後作業」符合個人的程度;74.65%覺得修完全部課程再撰寫「課後作業」很適合。未來課程應再討論與設計課後作業內容或者引導方式。
此外,在課務管理部分,則是歷年來滿意度最高的。94.37%覺得本課程的上課流程與使用說明很清楚;94.37%覺得網頁呈現方式讓每主題課程內容一目了然;90.14%覺得透過討論區可以與管理者有效地互動。分析原因,第一本課程事先請課務管理員錄製「上課說明影片」,請學員在上課前務必先觀看,以讓學員更清楚上課的流程、注意事項及成績審查等上課細節;第二討論區中設置公佈欄及課程討論區,課務管理員很快速地回覆及解決各項問題。
實體課程部分,參加的學員在問卷及口頭訪談表示,參加實體課程真正在野外觀察到蛙類生態,同時透過各項模擬調查、蛙寶大作戰遊戲、夜間觀察,能確實應用數位課程中的知識並演練各項蛙類調查技能,非常滿意實體課程的設計,未來期望實體課程可以多辦理數場或到中南部辦理。
通過本課程的51名學員,除有2名為原有兩棲類志工,有49人為新培訓成的志工,目前這些新的志工將在7月參與各縣市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例行調查實習,未來可能加入當地團隊,也有志工想要籌組志工團隊進行當地蛙類生態監測,因此本課程對於培訓兩棲調查志工而言具有相當的助益。
2012年兩棲類調查志工班數位基礎課程 課程表
|
課程主題 |
建議
上課時間 |
內容 |
時數 |
講題 |
線
上
課
程 |
一 |
課前準備 |
4月16日
-
4月29日
|
上課前請務必完成:
1.觀看「上課說明」影片 2.填寫「期初問卷」
|
5 |
|
1.觀看教學影片:必作
2.線上評量:必作
3.主題二:台灣蛙類辨識輔導:必作
4.知識補給站:選讀
|
兩棲類簡介 |
兩棲類生態與保育 |
1.認識兩棲類的生態,包括食衣住行等生活習性。
2.學習蛙類保育的重要性、如何保育蛙類,共同愛護自然生態環境。
|
台灣蛙類生態 |
兩棲類保育 |
外來不是客-認識外來種蛙類 |
二 |
台灣兩棲類
野外辨識
|
4月30日
-
5月13日
|
認識台灣38種兩棲類野外辨識之特徵,包括山椒魚外型特徵,蛙類的成蛙、蝌蚪、卵等外型特徵,各蛙種繁殖鳴叫、分佈概況。 |
4.5 |
台灣山椒魚辨識 |
台灣蛙類辨識 |
台灣蛙類辨識輔導 |
三 |
蛙類野外調查方法 |
5月14日
-
5月24日
|
簡介蛙類野外調查方法、裝備,並詳細說明調查表填寫各項內容、棲地環境定義與辨識。 |
2 |
兩棲類野外調查方法介紹 |
調查表填寫說明 |
棲地環境辨識 |
四 |
保育行動 |
5月25日
-
6月1日
|
1.簡介台灣兩棲類保育網可使用的網站資源。
2.說明成為志工之方法及其權利與義務。
|
3 |
台灣兩棲類保育網簡介 |
如何成為志工 |
作業專區 |
5月14日
-
6月3日
|
「作業專區」包含課後作業、論壇發表、賞蛙情報發表、問卷,綜合所有課程內容,建議可以先瞭解內容,在課程中逐步完成。 |
包含在各主題 |
1.課後作業:二份皆為必作
2.論壇發表:二題目擇一發表
3.賞蛙情報發表:自由發表
4.問卷(期末、課程滿意度):必作
|
實
體
課
程 |
五 |
實體課程 |
6月2日 |
地點:新北市阿里磅農場
1.野外模擬調查:日間模擬各項蛙類調查技術。
2.GPS進階課程:透過遊戲式教學,融合GPS應用、蛙類調查技能、蛙類知識、保育行動。
3.學長來分享:邀請資深志工分享其從學習至擔任保育志工之過程。
4.夜間野外觀察:實地進行夜間觀察,培養野外蛙類觀察與調查之能力。
|
5.5 |
野外模擬調查 |
GPS之野外調查應用
(遊戲式教學) |
學長來分享 |
夜間野外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