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依據2008年所形成的「兩棲調查志工培訓基礎班數位課程」教材規劃,運用2009、2010年兩棲調查志工班培訓課程中所錄製的數位教材,辦理「2011年兩棲調查志工班數位基礎課程」,時程為七週於2011年1月3日至2011年2月19日,實體課程改為3月5日(配合全國中小學補課而改期)。本課程採用數位及實體(戶外賞蛙體驗活動)混成的課程模式,課程內容課程規劃為四個主題:第一主題為蛙類生態與保育、第二主題為台灣蛙類及棲地辨識、第三主題為蛙類野外調查方法、第四主題為戶外實體課程(表5 2011年兩棲調查志工班數位基礎課程-課程表)。課程教材時數共計20小時,數位課程為14小時,實體課程為6小時,數位課程為運用蛙蛙世界學習網之各項資源所形成的,包括10則教學錄影帶、3則各主題預告片、3份學習單、3項線上評量及1項蛙類辨識模擬遊戲、3個論壇討論主題、10項延伸閱讀(5項蛙蛙世界學習網、5項其他網站資源或課程資料)。
課程宣傳時製作課程預告短片,因此報名非常踴躍,共計175人報名,有145名學員進行課程,到課率為82.9%。職業方面以教師為最多共有69人(39.4%),其次為大學生及研究生共21人(12%),其他包含NGO志工及專員、自然中心輔導員、科技業工程師、金融行業、政府機構人員等,顯示可以增進蛙類專業知識為主的線上課程對教師、學生具有吸引力,但對於其他愛好生態的民眾而言仍相當願意花時間參加訓練課程,以獲得相關生態知識。
本課程亦為計畫主持人楊懿如博士「99年環境教育數位學習課程」之學生課程設計實做項目,因此在課程版面部分進行改變,並設計各主題單元之預告影片,使課程更加活潑友善,此外更邀請兩棲調查志工團隊組長作為各區輔導員,協助課程進行,效果良好。實體課程以第一、二主題完成狀況錄取60名學員,於3月5日在宜蘭縣三富休閒農場進行,共計40人參與。實體課程內容有蛙寶大作戰-GPS應用、野外模擬調查、夜間野外觀察,實際操作各項野外調查器材、撰寫調查記錄表及野外夜間觀察,確實學習各項蛙類調查技能。
整體課程經過統計有54人完成數位課程(14小時)、40人完成實體課程(6小時),共有33人完成20小時所有課程內容:線上課程(觀看教學錄影帶、撰寫作業(學習單)、進行線上評量、參加論壇討論、發表作業分享)、實體課程,因此可獲得研習時數、研習證書。
課程結束後共有61名學員填寫本課程滿意度問卷,結果顯示96.72%以上的學員認為本課程整體規劃設計可提供有系統的學習,98.36%的學員均認為採取混成課程(數位課程加上野外實體課程)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習到各種蛙類知識。93.44% 對於本課程所進行的線上學習教材內容滿意。91.81%學員覺得透過課程規劃連結很容易地認識蛙蛙世界學習網的各項資源。100%覺得此門課網路教學呈現方式,讓他們對蛙類相關領域的探究很有幫助。所有的學員(100%)表示未來會再次報名參加蛙蛙世界數位學院其他課程。
實體課程滿意度問卷顯示,參加的學員對於台灣兩棲類志工團隊簡介、野外模擬調查課程、蛙寶大作戰—GPS之野外調查應用、學長來分享、夜間觀察等課程滿意度均在4.81以上,非常滿意實體課程的設計,自訂分數高達98分,同時透過口頭訪問,學員表示參加實體課程能將數位課程所學習的蛙類生態知識實際對應到野外環境,同時透過各項蛙類調查技能練習,未來將會把所學充分應用在野外調查。
通過本課程的33名學員,有2名為原有兩棲類志工,有31人為新培訓成的志工,這些新的志工分佈於全台灣各地,2人自組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16人加入原有的志工團隊,13人為個人志工,因此本課程對於培訓兩棲調查志工而言具有相當的助益。
表1 2011年兩棲調查志工班數位基礎課程-課程表
類型 |
週別 |
上課時間 |
課程主題 |
講? 題 |
線上課程 |
一 |
2011年
1月3日-1月17日 |
蛙類生態與保育 |
台灣蛙類生態 |
青蛙生態大浩劫 |
二 |
1月18日-1月30日 |
台灣蛙類的辨識 |
台灣兩棲類辨識 |
蛙類辨識遊戲 |
我的青蛙圖鑑 |
三 |
1月31日-2月18日 |
蛙類野外調查方法 |
兩棲調查工具 |
線上模擬調查 |
台灣蛙類分佈 |
實體課程 |
四 |
3月5日 |
實體課程 |
蛙寶大作戰-GPS應用 |
野外模擬調查 |
夜間野外觀察 |
課程宣傳預告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