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課程發展  

參考資料-台灣的無尾目

樹蛙科Rhacophoridae

台北樹蛙

學  名 Rhacophorus taipeianus Liang and Wang, 1978
其他俗名 Taipei treefrog
保育類、特有種
快速鑑定
清單
  1. 中小型、背部綠色
  2. 指(趾)端有吸盤
  3. 眼睛虹膜及腹部黃色
  4. 大腿內側有些細小的深褐色斑點
發 現 史

台北樹蛙是在1978年由台大梁潤生及王慶讓教授共同發表的台灣特有種,是台灣蛙類中,第一種由台灣學者發現並命名的種類,在台灣蛙類分類學史上有其重要意義。發表的模式標本採集於台北縣樹林鎮,所以稱之為台北樹蛙。因為是特有種,所以列為保育類。

小檔案

台北樹蛙是一種中小型的樹蛙(體長4到6公分),牠們的背面為綠色,腹面白色,股部內側黃色並有一些小黑斑。眼睛瞳孔是黑色橫橢圓型,虹膜為黃色。

台北樹蛙主要分佈於台灣中部以北的中低海拔山區及平地,牠們的繁殖期在山區比較長,約從十月到次年三月,平地一般是從十二月到次年二月。平常居住在樹上或樹林底層,繁殖時期雄蛙才會遷移到樹林附近的靜水域,並在水邊的草根、石縫或落葉底下挖洞鳴叫。洞直徑約5公分,由於上覆有遮蔽物,所以不容易看到。根據在陽明山連續五年的野外調查發現,牠們的壽命可達5年,每年會回到同一個生殖場所繁殖。雖然繁殖期長達半年,但雄蛙利用水池進行生殖活動的時間並不是同時,年長的雄蛙會較早來到水池邊挖洞鳴叫,而年輕的雄蛙則比較晚到達。

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長而低沉,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一到兩個音節、低沉而緩慢的「呱──呱──」;形成合唱時,叫聲則較急促,變成三到四個音節的「呱—呱—呱—呱-」。有時尾音還會加上短促的「咯、咯、咯」,以增加變化及吸引力。在雌蛙接近的時候,雄蛙會發出連續多達十個音節以上的求偶叫聲;但當遭其他雄蛙闖入地盤時,則改發出「嘎-」嘶啞的遭遇叫聲。由於雌蛙偏愛叫聲低沉、體型大的雄蛙,體型較小的雄蛙有時會捨棄挖洞鳴叫的求偶方式,偷偷的爬進已獲得配對的其他雄蛙洞中,所以有時在一個洞中,可看到一隻雌蛙和多隻雄蛙共同交配產卵的現象,這是較弱勢的雄蛙(年輕、個體小或體能已耗盡的雄蛙)企圖獲得交配成功的一種策略。

母蛙一次產300至400粒卵,卵在一到兩星期後孵化或蝌蚪,此時蛙巢變成暫時提供蝌蚪生活的小水池,待大雨來時再將這些小蝌蚪沖入水域裡。在山區,由於水溫較低,台北樹蛙的蝌蚪期可長達3個月以上,而小蛙也僅在每年的3至4月出現。初變態的小蛙,體長僅1.5公分,一年半後,可長到4公分並達性成熟,這時又會回到小蛙離開的水域鳴叫求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