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課程發展  

參考資料-台灣的無尾目

赤蛙科Ranidae

貢德氏赤蛙

學  名 Rana guentheri Boulenger, 1882
其他俗名 沼蛙 Guenther’s Amoy frog, Guenther’s brown frog
一 般 類
快速鑑定
清單
  1. 大型
  2. 鼓膜周圍白色
  3. 有背側褶
發 現 史

貢德氏赤蛙是在1882年由英國人George A. Boulenger以其前輩Albert Guenher(1830-1914)命名,George A. Boulenger及Albert Guenher都服務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同時期服務於大英博物館的還有大家熟悉的史溫侯氏Rober Swinhoe(1836-1877),當時他們親自到亞洲中國大陸等地採集,以及鑑定來自亞洲的標本,因此發現及命名很多新種。貢德氏赤蛙命名的模式標本採集自中國福建,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南部、海南島、台灣及越南等地。

小檔案

貢德氏赤蛙是大型的蛙類,身體修長,可達12公分。上下唇皆白色,耳朵周圍白色,像戴一個白色耳環。身體背部棕色或淺褐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背側褶,沿背側褶有黑色線條及不規則的黑斑。常見於水池及稻田中,所以又稱為沼蛙,即沼澤裡的青蛙。

貢德氏赤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是如同狗叫般的「茍、茍、茍」,聲音低濁而且大聲。因為叫聲像狗叫,所以暱稱牠們為狗蛙。夏天是牠們最活躍的時節,喜歡成群活動,卻又各自分散地躲在水草間鳴叫。個性極為害羞,一旦有人太靠近,就會發出「吱-」驚擾叫聲,然後噗通一聲跳到水裡。因為常常躲在石縫鳴叫,所以閩南語稱之為「石蛙」。卵成片浮在水面,蝌蚪大型。

貢德氏赤蛙因為體型大,過去經常被捕捉販賣,所以在民國79年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保育類,也因為這些年的保育有成,野外族群量逐漸增加中,尤其在台灣中北部都市地區,經常可以聽到牠們的叫聲,所以在2008年改列為一般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