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課程發展  

參考資料-台灣的無尾目

赤蛙科Ranidae

澤蛙

學  名 Limnonectes kuhlii (Tschudi, 1838)
其他俗名 大頭蛙 Kuhli's wart frog
一 般 類
快速鑑定
清單
  1. 中型
  2. 瞳孔菱形紅色
  3. 頭大顳肌發達
  4. 皮膚有短棒狀突起
發 現 史

古氏赤蛙是瑞士的自然學者Johann J. von Tschudi (1818-1889)在1838年根據採集自印尼爪哇的標本命名,種名kuhlii是為了紀念德國博物學者Heinrich Kuhl。古氏赤蛙分布於台灣,中國南部、印度及印尼等地。但最近有學者根據粒腺體DNA序列,認為台灣產的種類應該是新種,但並未加以描述及命名,所以目前學名仍沿用Limnonectes kuhlii

小檔案

古氏赤蛙大小約5到7公分,雄蛙體型通常比雌蛙小或差不多。頭部看起來特別大,所以又稱為大頭蛙。眼睛瞳孔菱形,在光照之下呈現鮮豔的紅色。身體褐色,肥胖壯碩,有許多突起,但抓起起來卻是滑溜溜的。

古氏赤蛙常見於台灣北部及西部一千公尺以下的山區路旁水溝或小溪,喜歡住在遮蔽良好、溝底有落葉淤泥的淺水溝或溪澗中,白天也看得到,但多半躲在落葉底下,只露出大大的頭和紅紅的眼睛。雄蛙的領域性很強,當有其他雄蛙靠近時,會張嘴咬住對方加以驅離,有時候還會把對方咬得滿頭是血。雄蛙沒有外鳴囊,但叫聲「嘓、嘓、嘓---」聽起來依舊很響亮,有如母雞的叫聲。

卵一粒粒散落在水底,卵粒表面經常沾附一些泥沙,好像小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