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課程發展  

參考資料-台灣的無尾目

樹蛙科Rhacophoridae

艾氏樹蛙

學  名 Kurixalus eiffingeri (Boettger, 1895)
其他俗名 Eiffinger’s treefrog
一 般 類
快速鑑定
清單
  1. 小型
  2. 背部有一個X或H型的深色斑
  3. 四肢外側有白色顆粒突出
  4. 體從淺褐色到綠色,但以褐色為主
發 現 史

艾氏樹蛙是在1895年由德國兩爬學者Oskar Boettger(1844-1910)所命名,當初命名時將艾氏樹蛙歸於赤蛙科赤蛙屬(Rana),所以學名為Rana eiffingeri,1970年才由 S. S. Liem 更正為樹蛙科跳樹蛙屬(Chirixalus),因此學名修正為Chirixalus eiffingeri 之後屬名再修正為Kurixalus。艾氏樹蛙命名的模式標本採集自日本琉球群島,分佈範圍僅包括琉球群島及台灣。

小檔案

艾氏樹蛙的體長約3至5公分,體色多變,可從淡褐色變到綠色。牠們的皮膚上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背部有一個X或H型深褐色斑,前肢、小腿及第五趾外側都散布著細小的白點,但以小腿和足部相接處的白點最明顯。不論雌雄,拇指基部都有發達的內掌瘤,是一塊略呈紅色的突起。

艾氏樹蛙普遍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的山區,在西部,三月到九月是艾氏樹蛙的主要繁殖季節,但在東部,則是在九月至次年三月。此時雄蛙會躲到有水的竹筒或樹洞內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亮而規律的「逼、逼、逼」,蝌蚪則在竹筒或樹洞中生活。但雄蛙不一定都得到竹筒裡鳴叫,有時也在竹筒外或附近的草叢鳴叫,獲得交配之後,雌蛙才帶雄蛙到竹筒產卵。除了竹筒,積水的樹洞、鐵柱、石縫、甚至抽水馬桶的水箱、洗衣機的排水管也都曾看過艾氏樹蛙利用。而不論是竹筒還是馬桶都可以重覆使用,因此可能在一個竹筒壁上,發現不同發育時期的卵塊。卵一粒粒分開黏在壁上,雌蛙可多次產卵,但每次產卵不超過200顆。

牠們是「台灣最有愛心的青蛙」,因為在台灣三十二種蛙類當中,牠們是唯一一種雄蛙和雌蛙都表現護幼的行為。雄蛙交配之後繼續留在竹筒或樹洞內照顧卵粒,以維持卵粒的濕潤避免發霉;雌蛙則定期回來產卵餵食在洞中積水成長發育的蝌蚪。餵食的時候,雌蛙將身體下半部浸在水裡,蝌蚪主動聚集在雌蛙肛門附近並刺激雌蛙排卵。蝌蚪食卵的時候,先將卵的膠質囊咬破後,再吸食卵粒。不過當食物不夠的時候,也會發生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殘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