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課程發展  

參考資料-台灣的無尾目

蟾蜍科Bufonidae

黑眶蟾蜍

學  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其他俗名 癩蛤蟆Spectacled toad
 
快速鑑定
清單
  1. 大型
  2. 耳後腺
  3. 頭部沒有黑色骨質稜脊
發 現 史 黑眶蟾蜍是德國籍自然學者J. G. Schneider (1750-1822)於1799年根據採集自印度的標本命名,種名拉丁文melano指的是黑色,stic是皮膚上的斑點或突刺,所以是根據外型命名。黑眶蟾蜍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西南部及南部、台灣、亞洲南部、斯里蘭卡、印尼及婆羅州等地。
小檔案

黑眶蟾蜍因從吻端、上眼瞼到前肢基部有黑色隆起稜而得名,體色呈黑色或灰黑色,體長約5至10公分,全身佈滿黑色、粗糙的疣,眼後有一對耳後腺。鼓膜明顯,趾端黑色,好像擦黑色的指甲油。

牠們分布於海拔600公尺以下的平地及山區,常在住宅附近、草澤、稻田、空地等開墾地出沒。繁殖力很強,若環境適宜,常常不出幾年,就發展出數百隻的龐大族群,是最樂於和人類共處的兩棲類之一。繁殖期在每年的二到九月,長有水生植物的水池,是牠們最喜愛的繁殖場所。雄蟾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一長串非常急促的「咯、咯、咯.......」,尤其當雄蟾碰到雌蟾時,叫聲會變得更加急促,有時可持續鳴叫一分鐘以上。但是當雄蟾被其他個體誤抱時,叫聲則變成短促而尖銳的「嘎」,有如在警告對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

卵串呈長條型,蝌蚪深褐色,身體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