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三十二種無尾目,依骨骼構造及蝌蚪型態分成五個科
1.蟾蜍科Bufonidae
廣泛分佈於全世界,但澳洲的海蟾蜍是最近才從美洲引入。全世界約有34屬512多種,台灣有一屬兩種。蟾蜍有耳後腺,胸骨擔弓形,脊椎骨前凹形。蝌蚪有一個出水孔在腹面左側,有角質齒。
2.狹口蛙科Microhylidae
狹口蛙科,又稱為姬蛙科,嘴巴及體型一般都比較小,但身體圓胖。廣泛分佈在各洲的溫帶及熱帶地區,除了南極及澳洲的大部分地區。共計有70屬433餘種,台灣有2屬5種,其中花狹口蛙是外來種。狹口蛙科的蝌蚪出水孔單一位於腹部下方中央,沒有喙也沒有角質齒,是一種特化的型式。
3.樹蟾科Hylidae
又稱為雨蛙科,主要分佈於美洲、澳洲及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約有49屬852餘種,台灣僅有一屬一種。蝌蚪有一個出水孔在腹面左側,有角質齒。樹蟾科的胸骨及脊椎骨結構和蟾蜍科一樣,胸骨擔弓形,脊椎骨前凹形。不過樹蟾是樹棲性種類,其指(趾)端擴大成吸盤,並且有間介軟骨,結構上和樹蛙科類似,是適應樹棲生活的趨同演化結果。
4.樹蛙科Rhacophoridae
主要分佈於非洲及亞洲熱帶地區,故又稱為舊大陸樹蛙。共有11屬293多種 ,台灣有四屬十種。樹蛙科是樹棲性種類,指(趾)端擴大成吸盤,吸盤內有Y字形軟骨,最末兩節間並有間介軟骨以利在樹上攀爬。脊椎骨兩盤凹型,胸骨固胸型。蝌蚪有一個出水孔在腹面左側,有角質齒。
5.赤蛙科Ranidae
除了澳洲及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全世界各地都有赤蛙科的蹤跡。約有51屬823種,台灣十四種,其中牛蛙是引進的外來種。脊椎骨兩盤凹型,胸骨固胸型。蝌蚪有一個出水孔在腹面左側,有角質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