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課程發展

示範教案分析-5-6年段:認識花蓮的蛙類

示範教案

參考資料

回前頁

花蓮溪流域兩棲類生物資源現況

楊懿如、施心翊、方雅芬

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兩棲類的數量豐富容易監控,而且不論在水域或陸域生態系統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兩棲類由於皮膚具有通透性,以及水陸兩棲的生活史特性,使牠們成為反應環境變化的良好指標生物。然而最近三十年,許多兩棲類的族群數量不斷減少,並引起全世界保育界的嚴重關切。許多研究指出,造成兩棲爬蟲類數量減少的原因可能和人為的因素有密切的關係,例如污染(酸雨及殺蟲劑)、棲息地的破壞(都市化及農業開墾)、全球氣候變遷(溫室效應及臭氧層破洞),以及外來種引入等。但若想確定造成兩棲類數量變遷的因素,則需要長期的監測調查。

花蓮縣西側有中央山脈,東側以海岸山脈臨太平洋,因此境內森林茂密,溪流河川眾多,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過去由於東部對外交通不便,面臨的開發及環境破壞的壓力不大。但近年東部地區交通狀況已有改善,產業也逐漸發展,未來花蓮縣內的自然生態體系必將受到影響,甚至讓許多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因此調查花蓮縣內生物資源的分布及數量,並建立長期的監測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花蓮溪是花蓮縣內的主要河川之一,起源於海拔高度2260公尺的拔子山,主流長度約57.28公里,沿縱谷平原由南向北流入太平洋,流域範圍內涵蓋各種棲地形態,包括針葉林、針闊葉混淆林、闊葉林、農耕地(果園、檳榔園、竹林、蔗田、稻田等)及湖泊(鯉魚潭),包含各種兩棲類的生存環境。因此,自民國1999年1月至今,本研究團隊以花蓮縣193縣道(花蓮-光復段)作為長期調查的樣區,以瞭解花蓮溪流域兩棲類的現況。本樣區全長41公里,以穿越線在每0.5公里處選擇適當地點進行詳細調查與記錄,調查頻度為每個月一次,調查時間為晚間6:00-12:00兩棲動物活動的高峰期進行調查,調查人員以開車、騎車或步行的方式,以目視遇測法為主,並配合穿越帶鳴叫計數法針對調查區域內所看到、聽到的物種及數目登錄於規格化的表格中,詳細紀錄兩棲類動物出現的棲地環境及氣候條件。

結果發現兩棲類有18種,包含蟾蜍科2種(盤古蟾蜍、黑眶蟾蜍)、樹蟾科1種(中國樹蟾)、狹口蛙科2種(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赤蛙科7種(腹斑蛙、貢德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金線蛙、斯文豪氏赤蛙、虎皮蛙、牛蛙)及樹蛙科5種(日本樹蛙、褐樹蛙、艾氏樹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其中以日本樹蛙出現的比例最高(14.0%),莫氏樹蛙次之(13.1%),而以盤古蟾蜍、黑眶蟾蜍、小雨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日本樹蛙、艾氏樹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等9種最為常見。

根據各類兩棲類主要利用的棲地環境,分佈於193縣道的兩棲類可分為5類棲地活動型態,其關係分述如下:

  1. 廣泛分佈:以日本樹蛙最為明顯,分佈於水溝、溪流及開墾地中。
  2. 開墾地:盤古蟾蜍、黑眶蟾蜍、中國樹蟾、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貢德氏赤蛙、澤蛙、虎皮蛙、白頷樹蛙及莫氏樹蛙等10種,以稻田、果園、荒地等為主要的棲息地。
  3. 流動水域:斯文豪氏赤蛙及褐樹蛙,是山澗、溪流等流動水域環境常見的蛙類。
  4. 靜止水域:腹斑蛙、拉都希氏赤蛙則出現於水塘、水池中。
  5. 樹林:艾氏樹蛙多棲息於樹林中,且位於樹林中層,較少分佈於樹林底層。

根據1999年至2003年資料顯示,193縣道內所調查到的蛙種數無太大的變化。但在微棲地利用結果分析中,盤古蟾蜍及黑眶蟾蜍對於馬路有很高的利用比例,分別為40.8%、22.5%,調查時發現許多蟾蜍都有路死的情形,主要原因是蟾蜍具有坐等食的習性,故常出現在路燈下等待過往的昆蟲,使得車輛在行駛中將其壓死。為降低蟾蜍因此所造成的路死現象,建議未來道路的設計應將此一現象納入參考之項目。

目前本研究團隊仍持續進行花蓮193縣道的調查工作,以累積長期詳細的基本資料,並提供未來人為開發、環境經營管理及劃設相關保護區時的參考,並希望對保育花蓮蛙類生物多樣性有所貢獻。

花蓮溪代表性蛙類簡介

日本樹蛙

  • 學名:Buergeria japonica (Hallowell, 1861)
  • 分類:樹蛙科Rhacophoridae
  • 型態特徵:

日本樹蛙的體型不大,僅3-4公分。牠們的體色常隨環境而變成鉛灰色、淡褐色或黃褐色,但不會變綠。背部有X型或H型深色花紋,腹部白色,手及腳部有深褐色橫帶。牠們身體背面有許多顆粒性突起,背中央近肩胛處有一對短棒狀突起,這是牠們最主要的特徵。

  • 生態習性:

日本樹蛙雖然屬於樹蛙科,但很少出現在植物上,反而喜歡棲息於低海拔的淺水、分佈有許多小碎石的溪流、溝渠環境,也可能出現在海岸邊。適應的溫度範圍很廣,包括冷冷的溪水及水溫高達攝氏40度的溫泉,由於牠們是少數能在溫泉環境生活的蛙類,所以又稱為溫泉蛙。日本樹蛙雖然因為命名標本採集自日本而得名,但其實在日本本島並沒有日本樹蛙的分佈,牠們僅分佈在台灣及琉球群島。日本樹蛙是台灣低海拔地區常見的蛙類,尤其在花蓮,不管大街小巷,住宅馬路,還是溪流森林,只要有水溝有積水的地方,幾乎都能找到牠們的蹤跡,而且終年繁殖,叫聲不斷,叫聲是高亢短促的「嘰、嘰、嘰」。

莫氏樹蛙

  • 學名: Rhacophorus moltrechti Boulenger, 1908
  • 分類:樹蛙科Rhacophoridae
  • 型態特徵:

    莫氏樹蛙是綠色的中型樹蛙,有些個體的背部帶有一些小白點,腹面及側面散有一些黑斑點,這是牠們的老人斑,年紀越大,班點越多。大腿內側呈鮮豔的橘紅色或淡橘色,好像穿一條紅內褲。這是一種保護色,逃跑的時候兩腿一伸,露出紅內褲來讓敵人嚇一跳。眼睛虹彩也是橘紅色的,好似感染了結膜炎。

  • 生態習性:

    莫氏樹蛙是台灣特有種,全省低海拔的樹林、果園、開墾地到兩千多公尺高山針葉林,都可見到牠們的蹤跡,是台灣分佈最廣的樹蛙。莫氏樹蛙的繁殖期隨地區而有所不同,但以春天比較多。台灣北部及東北部一般在春天及夏天繁殖;中南部在夏天及秋天產卵;東部花蓮地區是在秋冬兩季;潮溼的山區,則終年繁殖。
    平常住在樹林裡,繁殖期時才到水邊活動。繁殖期的時候,雄蛙常在落葉底下挖一個淺淺的洞藏身鳴叫,也喜歡躲在水溝旁邊的石縫、鬆鬆的土堆或草根處,有時也會爬到樹上盡情高歌。叫聲很響亮,如同火雞叫般的一長串「呱—阿,呱呱呱呱呱呱」。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形成配對,偶而也會出現一隻雌蛙同時和多隻雄蛙交配情形。

艾氏樹蛙

  • 學名:Chirixalus eiffingeri (Boettger, 1895)
  • 分類地位:樹蛙科Rhacophoridae
  • 型態特徵:

    艾氏樹蛙的體長約3∼5公分,體色多變,可從淡褐色變到綠色。牠們的皮膚上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背部有一個X或H型深褐色斑,前肢、小腿及第五趾外側都散布著細小的白點,但以小腿和足部相接處的白點最明顯。不論雌雄,拇指基部都有發達的內掌瘤,是一塊略呈紅色的突起。

  • 生態習性:

艾氏樹蛙普遍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的山區,但是繁殖季節東部和西部有所不同,西部的艾氏樹蛙以春夏兩季為主要繁殖季節,東部則是秋冬兩季。在繁殖季節,雄蛙會躲到有水的竹筒或樹洞內鳴叫,叫聲是亮而規律的「逼、逼、逼」,蝌蚪則在竹筒或樹洞中生活。但雄蛙不一定都得到竹筒裡鳴叫,有時也在竹筒外或附近的草叢鳴叫,獲得交配之後才到竹筒產卵。除了竹筒,積水的樹洞、鐵柱、石縫也能找到艾氏樹蛙。卵一粒粒分開黏在壁上,雌蛙可多次產卵,但每次產卵不超過200顆。

艾氏樹蛙是台灣蛙類當中,唯一一種表現護幼的行為的種類。雄蛙交配之後繼續留在竹筒或樹洞內照顧卵粒,以維持卵粒的濕潤避免發霉;雌蛙則定期回來產卵餵食在洞中積水成長發育的蝌蚪。餵食的時候,雌蛙將身體下半部浸在水裡,蝌蚪主動聚集在雌蛙肛門附近並刺激雌蛙排卵。蝌蚪食卵的時候,先將卵的膠質囊咬破後,再吸食卵粒。不過當食物不夠的時候,也會發生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殘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