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課程發展

示範教案分析-3-4年段:有趣的蛙類生活

示範教案

參考資料

回前頁

生活史及生殖

文/楊懿如

一、生活史及蝌蚪

由觀察蝌蚪的發育及變態過程,可看到大自然的巧思。蝌蚪在發育中期先長出後腿,前肢則在蝌蚪期末期才會成型,而且一直藏在胸前的透明袋中,等到接近變態的時候才會伸出來。牠們利用伸出的前肢擋住用鰓呼吸時的出水孔,使得剛變態的小蛙自然而然的放棄鰓呼吸,完全改用肺及皮膚呼吸。同時牠們的骨骼系統及消化系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以適應未來完全不同的陸地生活,而在完成這些變化之前,小蛙暫時無法進食。這時候小蛙如何維持生命呢?如果您觀察過蝌蚪的變態過程,您或許曾注意到剛變態剛小蛙還帶有尾巴,然後逐漸地萎縮消失。尾巴固然是因陸地生活不再需要而消失,而從尾巴分解出來的養份,也正好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這些巧思都是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使得蛙類可以從兩億五千萬年前繁衍至今,並除了極地之外,幾乎遍佈全球。

蝌蚪對水域的利用有分層的現象,大多數在水域中層覓食;但有些喜歡在水面活動,例如黑蒙西氏小雨蛙;有些生活在底層,例如日本樹蛙、梭德氏赤蛙、褐樹蛙、斯文豪氏赤蛙等。分層活動可以減少不同種間蝌蚪的競爭,提高覓食效率。

蝌蚪期的長短,受到許多因素影響。溫度低的時候,蝌蚪期會拉長,甚至渡冬直到春天變態。食物量低的時候,蝌蚪期也會增長。乾旱造成的缺水壓力,則可能促進發育及變態。一般在25℃,食物充裕情況下,蝌蚪期大約30到40天。

TOP

二、鳴叫

蛙類大部分的時候都安安靜靜地單獨躲在暗處,不發出聲音,也不和同類接觸。但到了繁殖期,就會成群遷入水域,雄性並發出叫聲,而且不分日夜都很活躍,尤其下雨天的時候更是興奮。雄性會隨著場合的不同發出不同的聲音,例如建立領域警告其他雄蛙不要接近的領域叫聲、驅逐其他雄蛙或打架時發出的遭遇叫聲、吸引雌性的求偶叫聲、和雌性接觸後的交配叫聲、被其他雄蛙或其他種蛙類抱錯時的釋放叫聲、以及被天敵抓住時緊急發出來的「嘰」求教叫聲,雌性僅會發出求救叫聲。但不論是哪一種叫聲,每一種蛙類都有其獨特的聲音頻率,具有種類辨識避免雜交的功能。

蛙類的鳴叫方法相當獨特,發音之前,雄性先吸一口氣到肺部,並把肚子鼓起來,然後腹部縮小把肺部的氣體擠壓到咽喉,在此震動聲帶發出聲音,最後聲音及氣體一起被送到位於喉部下方或側面的鳴囊,氣體將鳴囊鼓大成為聲音的共鳴腔,並擴散出去。由於蛙類有鳴囊當作共鳴腔,蛙鳴也就格外的響亮大聲。有些蛙類的叫聲和蟲叫聲很像,但還是可以分辨出來。蟲叫聲多半比較單調連續沒有共鳴,蛙叫聲有共鳴而且斷斷續續、變化豐富。

並不是所有的蛙類都會發出叫聲,不會叫的蛙類沒有鳴囊,鼓膜也不明顯。一般而言,利用溪流繁殖的蛙類叫聲比較小或不會叫,因為水流聲音太大,往往蓋住叫聲,迫使溪流產卵的蛙類另尋其他種吸引雌性的方法。

TOP

三、繁殖場所

台灣蛙類繁殖的場所,根據水域的型態不同,可分成流水型、靜水型、陸地型及樹棲型。大部分的樹蛙屬於陸地型及樹棲型,例如翡翠樹蛙、橙腹樹蛙、白頷樹蛙及艾氏樹蛙主要在樹上鳴叫,也在樹上產卵;諸羅樹蛙及面天樹蛙則在樹上鳴叫,在地面產卵;台北樹蛙及莫氏樹蛙則主要在地面鳴叫及產卵。流水型可分成溪流及溝渠緩流型,溪流產卵的種類有盤古蟾蜍、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及褐樹蛙;溝渠緩流型的有古氏赤蛙及日本樹蛙。台灣產三十種蛙類絕大多數屬於靜水型,蛙類利用的靜水域種類五花八門,包括池塘、沼澤、水田等永久性水域,以及路邊、水溝積水等暫時性水域。

TOP

四、生殖方式

台灣產的三十種蛙類都是採用體外受精產卵的方式生殖,但蛙類生殖方式相當多,有體內受精,也有胎生種類。體外受精交配的時候,雄蛙抱在雌蛙的背上,稱之為抱接(amplexus)。雌蛙卵巢內的卵成熟之後,經輸卵管下降到子宮,因此成熟準備產卵的母蛙下腹部看起來都大大的。交配的時候,雄蛙和雌蛙的泄殖腔口都盡量靠近,並同時排卵及排精,以提高受精率。雄蛙通常會用大腿輕輕夾一下母蛙的腹側,以刺激母蛙排卵,當雄蛙感覺到母蛙腹內已經沒有卵的時候,就會主動離開結束交配。

TOP

五、卵塊

蛙類產的卵塊有許多種形狀,不但可作為分類之用,也可以反應其生存的環境。蟾蜍的卵成雙行排列於長形膠質卵串中,像喝珍珠奶茶把粉圓吸起來時的吸管。古氏赤蛙的卵成小堆散佈在水底,膠質囊膨大沾有許多泥沙,看起來像小泥球。斯文豪氏赤蛙的卵白色大型,數十粒聚成一小堆,產在石頭底下。有些卵粒有黏性,例如拉都希氏赤蛙的卵粒一粒黏一粒,呈長條狀,常纏繞在水中植物體上;中國樹蟾的卵5至10粒成一小堆黏在植物體上;梭德氏赤蛙卵塊球狀,黏在石頭底下;褐樹蛙的卵也黏在石頭下,但不聚集成球型。艾氏樹蛙在樹洞或竹筒產卵,卵黏在樹洞或竹筒壁上。有些卵塊成片狀漂在水面,例如澤蛙、貢德氏赤蛙;小雨蛙的卵塊則是圓形片狀。長腳赤蛙的卵塊球狀沒有黏性,腹斑蛙的卵塊也是球狀,但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看起來成片狀。面天樹蛙在陸地產卵,卵一粒一粒分開,像打翻一地的粉圓。許多在樹上或陸地產卵的樹蛙產泡沫型卵塊,例如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莫氏樹蛙、諸羅樹蛙、橙腹樹蛙及白頷樹蛙。泡沫型卵塊的主要成分是多醣類,看起來像一顆圓圓的饅頭,外面乾乾的裡面濕濕的,有保濕及保護作用。

大部分的蛙類在產卵之後就離開卵塊,但有些種類會繼續留在卵塊或蝌蚪附近,甚至在身體背部攜帶卵粒或蝌蚪以保護及照顧子代,這種行為稱之為護幼。台灣只有艾氏樹蛙具有護幼行為,雄蛙交配之後繼續留在竹筒或樹洞內照顧卵粒,雌蛙則定期回來產卵餵食蝌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