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課程發展

示範教案分析-1-2年段:聽青蛙在唱歌

示範教案

參考資料

回前頁

聽青蛙在唱歌

文/楊懿如

「蛙鳴蟬噪」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無聊的爭論,其實蛙鳴對蛙類而言,一點也不無聊,對以夜間活動為主的蛙類而言,不論同種或不同種,鳴叫都是個體間最主要的溝通方式。

一、鳴叫方式

蛙類的鳴叫方法相當獨特,發音之前,雄性先吸一口氣到肺部,並把肚子鼓起來,然後腹部縮小把肺部的氣體擠壓到咽喉,在此震動聲帶發出聲音,最後聲音及氣體一起被送到位於喉部下方或側面的鳴囊,氣體將鳴囊鼓大成為聲音的共鳴腔,並擴散出去。鳴囊有各種形狀,有位於咽喉腹面單一一個大而顯著的鳴囊,一對大而顯著的鳴囊位於咽喉腹面或口角兩側,也有略微突出隱於皮下不明顯的內鳴囊。由於蛙類有鳴囊當作共鳴腔,蛙鳴也就格外的響亮大聲。有些蛙類的叫聲和蟲叫聲很像,但還是可以分辨出來。蟲叫聲多半比較單調連續沒有共鳴,蛙叫聲有共鳴而且斷斷續續、變化豐富。

並不是所有的蛙類都會發出叫聲,不會叫的蛙類沒有鳴囊,鼓膜也不明顯。一般而言,利用溪流繁殖的蛙類叫聲比較小或不會叫,因為水流聲音太大,往往蓋住叫聲,迫使溪流產卵的蛙類另尋其他種吸引雌性的方法。

TOP

二、鳴叫功能

蛙類大部分的時候都安安靜靜地單獨躲在暗處,不發出聲音,也不和同類接觸。但到了繁殖期,就會成群遷入水域,並發出叫聲,而且不分日夜都很活躍,尤其下雨天的時候更是興奮。

雄性會隨著場合的不同發出不同的聲音,例如建立領域警告其他雄蛙不要接近的「領域叫聲」、驅逐其他雄蛙或打架時發出的「遭遇叫聲」、吸引雌性的「求偶叫聲」、和雌性接觸後的「交配叫聲」、被其他雄蛙或其他種蛙類抱錯時的「釋放叫聲」、以及被天敵抓住時緊急發出來的「嘰」「救命叫聲」。有些雄蛙的叫聲屬於多功能複合型,例如莫氏樹蛙先發出「呱-」一長聲,接續數個「呱」「呱」「呱」短聲,「呱-」長聲是用來表明種類,也就是說「我是莫氏樹蛙」,「呱」「呱」短聲則是為了增加對雌蛙的吸引力,表達的是「我愛你」。

一般雌性僅會發出「救命叫聲」,但是當雌蛙想要甩掉企圖交配的雄蛙時,也會發出「釋放叫聲」。少數雌蛙對雄蛙的求偶叫聲的反應是發出「回應叫聲」,藉此尋找對方。此外,有些蛙類對濕度變化特別敏感,當濕度提高時,會發出「下雨叫聲」。但不論是哪一種叫聲,每一種蛙類都有其獨特的聲音頻率,具有種類辨識避免雜交的功能。

TOP

三、聽聽誰在唱歌

鼓膜是蛙類的耳朵,內面附有耳柱骨,能將聲音傳入內耳的感覺細胞,再刺激大腦產生聽覺。蛙類除了能聽到藉由空氣傳導的聲音,對於地面輕微的低頻震動,也能經由手臂感覺,傳到耳部產生聽覺。所以經常遠遠的聽到青蛙叫,但一接近就不叫了,因為牠們聽到我們的腳步聲,感覺到危險,因此噤聲保命。

蛙類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很窄,對同種類叫聲頻率特別敏感,尤其雌性常利用叫聲來確定雄性的位置,並選擇適當的交配對象。有些種類,例如牛蛙,鼓膜也能幫助聲音傳播,所以雄蛙的鼓膜顯著比雌蛙大。蛙類雖然沒有脖子,但有一枚環狀的頸椎,又稱為寰椎,藉此青蛙可以靈活地轉頭。這對蛙類非常重要,因為蛙類的眼睛、耳朵都在頭的兩側,必須藉由轉頭調整方向來瞄準目標或定出聲音的來源,方便牠們找尋同類。因此經常看到雌蛙偏著頭,專心的聆聽雄蛙的歌聲,好找出如意郎君。

TOP

四、鳴叫地點

蛙鳴是為了繁殖,繁殖則需要水域,所以常在水邊聽到蛙鳴聲。台灣蛙類繁殖的場所,根據水域的型態不同,可分成流水型、靜水型、陸地型及樹棲型。大部分的樹蛙屬於陸地型及樹棲型,例如翡翠樹蛙、橙腹樹蛙、白頷樹蛙及艾氏樹蛙主要在樹上鳴叫,也在樹上產卵;諸羅樹蛙及面天樹蛙則在樹上鳴叫,在地面產卵;台北樹蛙及莫氏樹蛙則主要在地面鳴叫及產卵。流水型可分成溪流及溝渠緩流型,溪流產卵的種類有盤古蟾蜍、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及褐樹蛙,;溝渠緩流型的有古氏赤蛙及日本樹蛙。台灣產三十一種蛙類絕大多數屬於靜水型,蛙類利用的靜水域種類五花八門,包括池塘、沼澤、水田等永久性水域,以及路邊、水溝積水等暫時性水域,這些都是容易聽到蛙鳴的地點。

TOP

兩棲類是最早登陸、最早在陸地發出聲音的脊椎動物,從此地球更加熱鬧,蛙鳴成為黑夜裡最主要的音樂。很難想像,蛙類若是從地球消失,黑夜將會如何漫長而寂靜。希望夏夜蛙鳴永遠存在,台灣寶島永遠是蛙類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