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課程發展  

戶外教學-野外夜間觀察

回前頁

出發了!

  1. 賞蛙裝備:雨鞋、帽子、手電筒、長袖上衣及長褲
  2. 賞蛙時機:溫暖潮濕的夜晚
  3. 青蛙藏在哪裡?蛙類有很好的保護色,例如褐色赤蛙、綠色樹蛙,注意小細節:水邊、縫隙、樹根、落葉、草地、葉片(姑婆芋、野薑花等)、樹上…..
  4. 聽音定位:耐心和安靜
  5. 抓青蛙的方法:手、網子、釣青蛙
  6. 賞蛙守則:腳步要輕、講話不要太大聲、人不要太多、不要任意捕捉
  7. 注意事項:

安全第一,白天先探路,走路小心不要陷入泥淖或水溝,小心蛇、蜘蛛、毛毛蟲、蚊子,可以用香茅油等天然防蚊產品預防蚊子叮咬,盡量少用含化學成分的防蚊液。

觀察

(1) 這是什麼青蛙?

  • 圖鑑:蛙名及特徵
  • 如何判斷種類:
  • 在哪裡發現?海拔、棲地環境、水域型態
  • 什麼季節發現?
  • 體型:大型(8-20公分,錄音帶大小)、中大型(5-8公分,電話卡大小)、 中型(4-5公分,普通鑰匙大小)、小型(2-4公分,50元硬幣)
  • 特殊構造:吸盤、耳後腺、背側褶、背中腺等,皮膚光滑或粗糙、特殊花紋及顏色

(2) 台灣三十二種蛙類根據外型可分五科成四大類(複習一下!)

  • 蟾蜍科兩種:耳後線、有毒
  • 狹口蛙科五種:頭小、身體肥胖呈三角形
  • 赤蛙科十四種:身體修長、一般紅褐色
  • 樹蛙十一種:趾(指)端有吸盤,包括樹蛙科十種及樹蟾科一種

(3) 聯想法記蛙名(複習一下!考考學生)

  • 外型特徵(十一種):
  • 地名(七種):
  • 生態習性(兩種):
  • 叫聲(兩種):
  • 人名(十種):

(4) 聯想法記蛙聲(加深印象,趣味問答,請學生模仿!)

  • 澤蛙:典型青蛙叫聲
  • 黑眶蟾蜍:夏天常聽到的叫聲
  • 牛蛙:牛叫
  • 貢德氏赤蛙:狗叫
  • 斯文豪氏赤蛙:鳥叫
  • 面天樹蛙:小鳥說夢話
  • 巴氏小雨蛙:鴨子叫
  • 莫氏樹蛙:火雞叫
  • 古氏赤蛙:母雞叫
  • 台北樹蛙:蟲叫
  • 日本樹蛙:蟲叫
  • 拉都希氏赤蛙:在廁所拉肚子
  • 青蛙大合唱:台灣鄉間小夜曲

記錄

  • 勤於記錄可以增加生活上的回憶。也有助未來的觀察
  • 隨手記在筆記簿上,記錄時間、地點、環境、氣候、種類、數量、行為等記在記錄表上(可從青蛙學堂賞蛙情報往下載)
  • 錄音
  • 照相、錄影
  • 繪圖

歡迎光臨楊懿如的青蛙學堂,交換賞蛙情報http://www.froghome.idv.tw

給老師的話:

野外觀察地點可以是校園或學校附近公園,例如花蓮市的美崙山公園、臺北的植物園、台中及高雄都會公園等都是很好的地點。青蛙學堂賞蛙情報網有許多蛙友回報的賞蛙好地點,可以依縣市別查詢。野外觀察的季節以5-10月較適宜,冬天蛙類較少。為了提高學生觀察的興趣,野外觀察不妨分組進行,安排1-2位學生做紀錄,最後用小組表演方式,分享賞蛙過程。可以鼓勵學生用青蛙的眼光看環境,不僅找青蛙,還可以觀察牠們喜歡住在什麼樣的環境?哪些動物是牠們的食物?哪些動物是牠們的天敵?也可以鼓勵學生做學校青蛙地圖,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及知識,一起設計一個適合蛙類生存的校園環境。

蛙類觀察不一定要在晚上,白天,尤其陰天也很適合,但可能要主動翻落葉或找一些陰暗的角落。也可以觀察卵及蝌蚪,若有需要,老師可以捕捉一些提供小朋友觀察,但請注意,課程完後,請放回原來捕捉的地方。